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江苏要闻 >

共富,不再“一江烟水分南北”



2024-12-28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共富,不再“一江烟水分南北”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江苏答卷

  在距离南京市115公里的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有座占地8.21平方公里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这里用的电话区号居然不是当地的“0517”,而是南京市的“025”;在距离苏州市417公里的宿迁市,也有座占地21.4平方公里的苏宿工业园,其间有一条颇具古典园林风格的苏州街……

  在江苏,“一江烟水分南北”的局面被打破,区域发展南强北兴、南北融合的一体化格局渐露峥嵘。特别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江苏开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征途,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主动,加速全省均衡可持续发展。

  江苏,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区域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省统计局发布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01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29元,同比增长6.3%。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同期的2.11缩小至2.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苏州市与最低的宿迁市,两者比值为2.22,较上年同期收窄0.04。

  先富与后富地区加快融合,奔赴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围绕推动我国减贫事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脚踏实地持续进行“江苏探索”

  江苏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统筹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近年来,江苏不断明确功能区定位,打破苏南、苏中、苏北地理上的分界。这是更加突出区域一体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面对全省绝大多数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集中在苏北的实际,聚焦重点,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形成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区域共富等一批特色经验,为全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探路。

  国家扶贫部门多次对江苏脱贫共富工作表示肯定:一是“标准高”,先后制定的4个省内脱贫标准均高于同期国家标准,脱贫攻坚工作自加压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敢为先”,先行探索建立一批扶贫脱贫机制,包括五级书记抓脱贫、南北对口合作、“五方挂钩”帮扶、防止返贫致贫等机制,在“百姓富”、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方面一直“走在前、做示范”。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要求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加快苏北地区发展,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江苏把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作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一个牵引性抓手,进一步优化提升苏北地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形态和服务供给,完善“先富带后富”体制机制。全省上下始终用新思想引领共富新征程,赋能共富新实践,塑造共富新动能,不断丰富“共富”的时代内涵。

  打造“五方挂钩”和“南北结对”两支队伍,构建苏北帮富带富动力群

  这是中国减贫史上一次自南向北的大集结——

  1995年,江苏首创“五方挂钩”工作机制,由省级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苏南发达县(市、区)四方单位,出钱、出人、出项目,分别与苏北12个贫困县(区)挂钩帮扶,至今不辍。

  29年里,省委每年向这12个县(区)派驻工作队,全省累计有34万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

  29年里,260家后方单位累计派出3000多名干部到苏北苏中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拔198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志愿服务,选聘1200名“苏北发展特聘专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9亿元,实施项目7000个。

  当12个重点帮扶县(区)考核达标分批退出后,省委决定,派驻帮扶工作队不撤、“四方”挂钩单位不变、原有扶持政策不改,以巩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

  2022年起,江苏又率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升级为“五方挂钩”2.0版。省委选取苏中、苏北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12个县(市、区),增派12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并配套“四方”支援单位。24支省委派驻帮促工作队,至今仍“沉”在24个县(市、区)。

  省农业农村厅帮促处副处长陈锦辉介绍,新派出工作队以来,200多家后方单位已到位帮扶资金17.7亿元,安排帮扶项目776个,其中已建成696个;帮助222个村提升集体经济收入,去年村均增收40.6万元。他们将帮扶拓展到民生领域,比如为困境青少年改善居住空间,建设“梦想小屋”386间;推动60个乡镇开展乡村医疗互助等。

  朝着共同富裕,另一条帮扶的“平行线”也不断向苏北延伸。

  2004年开始,苏南五市就与苏北五市结对帮扶。2006年,江苏率先进行南北合作共建园区这一市场化帮扶机制探索。

  苏宿工业园是苏州工业园第一个走出市域的合作项目。该园区27个规上工业企业项目中,13个来自苏州,总投资占比58%,带动当地1万多人就业。园区不仅引进苏州的企业,也持续汲取并输出开放发展的先进理念,潜移默化影响着宿迁及周边城市。

  先升级、后转移,杜绝转移落后产能,是我省建设共富生态的成功经验。在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吴江盛虹集团投建的全球首条从废瓶到纺丝的再生纤维生产线,每天都在演绎“变废为宝”。项目转移之前,盛虹专门投资提升技术工艺,确保落户泗阳的项目智能化水平最高、能耗碳排最少。据盛虹集团泗阳公司蒿永介绍,该企业一年可回收利用300亿只废旧塑料瓶,生产再生纤维50万吨,相当于减排120万吨二氧化碳。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说,我省始终把共建园区作为南北结对产业合作的主阵地。目前全省共建园区已达45个,其中省级共建园区8个,今年有20个共建项目被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这些项目助推南北产业链高水平双向融合。

  后富地区跨江向南、反向融合,强化实体经济支撑功能,开拓共富新空间

  如果说南北结对帮扶有“输血”成分的话,那么,苏北一些地方主动向南、跨江融合,就有了主动“造血”且内生动力溢出的意味。

  拥有52.3公里长江岸线的靖江市,向对岸的江阴市“借梯登高”。2003年8月,靖江出地、出岸线,与江阴成立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这是全国首个既跨江又跨行政区的共建园区。双方资本与资源叠加,在14平方公里的江畔,孕育了新扬子造船、长强钢铁、大明重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5+1”主导产业。该园区先后获批中国民营造船基地、国家重钢结构产业基地等。去年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分别占江阴市的3.72%、靖江市的15.11%,港口货物吞吐量超6200万吨。靖江用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超十分之一的GDP和近七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如今,总长6445米的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正在建设中。

  有“南京后花园”之称的淮安市盱眙县,抓住“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落户机遇,主动融合南京的科教资源,先后招引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国家级、两个省部级实验室落地。淮安市副市长、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党工委书记许宏说,他们推动的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基地已揭牌,还在南京雨花软件谷和江北新区研创园购置1万多平方米“宁淮科创飞地”,以放大产业园与盱眙县科技招商优势。

  波光粼粼的长江泰兴段,正在施工的常泰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这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普通公路于一体的过江通道,将于2025年通车。“大桥一通,江对面的‘常州北’直接变身‘虹桥南’,开车过桥只要20分钟。”泰兴市虹桥镇镇长蒋宇指着对岸说。

  大桥尚未通车,联动效应已然显现。周末,不少常州人开车到虹桥看房购房。常州市的企业纷纷抢滩虹桥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内一半企业来自常州。泰兴市还与常州新北区签订3项协议,就危化品安全生产、政务服务“跨江通办”、跨江融合信用合作等提前对接。

  以“1+3”功能区为抓手,重塑区域发展新优势,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

  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继续走在前、做示范?省十四次党代会给出答案: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破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打破传统以地域边界划分、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模式,加速区域之间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协调发展转变,用一体化驱动高质量发展。

  这意味着,各地不再固守原先发展模式,而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不求“齐步走”,而要全省“一盘棋”。

  兴化是水产养殖大市,被划入江淮生态经济区后,首先遇到退圩还湖难题。陈堡镇陈堡村的陈堡草荡系兴化市20个较大湖荡之一,听说要退圩,很多养殖户想不通。市镇干部过细工作,合理补偿,最终恢复湖面4537亩,形成可利用土地1809亩。市镇又投入4.3亿元,将陈堡村打造成集赛事举办、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上运动训练中心。7月底,2024江苏省青少年赛艇锦标赛在该村举行;8月底,2024年中国动力冲浪板公开赛(兴化站)又在此举行。昔日养殖户如今纷纷开起渔家乐和采摘园,年收入是以前的三四倍。

  建功能区不搞“一刀切”,从中尝到甜头的还有千垛镇陈杨村。该村曾被称为“锅底洼”,全村总面积4000多亩,水面就有1600多亩,由于企业少,年中年底经常因工业考核不达标而排名“垫底”。2018年,兴化市首次实施乡镇生态经济差别化绩效考核,按照乡镇不同功能定位分为经济类、城区类、复合类、生态类,陈杨村被定为“生态类”。搞起生态旅游之后,该村考核得分从“末游”奔进了“上游”,还经常拿到优秀奖。

  省委驻村帮促队员帮助陈杨村陆续建起水上帐篷、水上露营地、滨湖走廊、精品民宿等文旅配套设施。兴化市委常委、省委驻兴化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长张岳军说,兴化优势在农、特色在水,未来核心竞争力在生态、文化和旅游,完全符合功能区定位。去年,该村游客量达8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00万元。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富之道,均衡为要。

  “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中,江苏多个功能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呈现一体化发展新态势。(双传学 林培 翟慎良 王梦然)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亮出发展成绩单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