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艺海拾贝 >

龚贤绘画艺术赏析



2016-03-17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0

汤知辛

在浩瀚的中华美术历史长卷中,为后人敬师称道的历代画家灿若群星,各种风格流派的传世之作举不胜举。每当上溯传统的目光寻揽到清初一页时,有一种画风特别令人怦然心动而驻目留连,这种独特画风的创立者,正是当今仍耳熟能详的清初杰出山水画家——龚贤。

龚贤的绘画艺术堪称传世佳绝,他的好友周亮工说:“其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说前无古人,这并不是夸大其词,相对于历代山水画大家,如范宽之雄伟阔大,王蒙之苍茫姿纵,沈周之劲健酣畅,石涛之潇洒淋漓,龚贤的画风却显得沉郁肃穆,属于严肃型绘画类别,他精湛而扎实的绘画艺术堪为示范,令后人赞赏不已。要了解龚贤的艺术,必须联系他的生活背景和绘画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析,这对后来者的鉴赏、创作活动都是非常必要的。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斤、野遗,别号柴丈半亩、清凉山下人、钟山野老等。祖籍江苏昆山,长期寓居金陵(江苏南京)。他是清初著名山水画家,是当时“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他幼年丧母,依靠继母王氏抚养,王氏能诗会画,对龚贤艺术爱好的形成影响很大。龚贤十岁时随父迁居金陵,由于父亲的关系,曾向当时著名的大画家董其昌学画,同时有机会结识杨龙友、恽向、李流芳等花花和周亮工、孔尚任等名流,后来和王石谷、石涛等大画家也有交往,这使龚贤在艺术上得到广泛的交流。

龚贤布衣一生,对仕途不感兴趣,没有应举之记载。平日卖画为生,偶尔课徒以增加生活来源,自甘淡泊清静的生活,厌恶市井之喧嚣,回避仕途之险恶。他和当时复社人士及南明权要阮大铖、马士英等都有交往,但只是诗酒相会,从不卷入他们的政治活动。作为明代遗民,他对故国怀有深沉的思念,他选择隐居的生活,虽贫病交加,也从不以画谄媚权贵换取荣华富贵。正是他的这种个性和遭遇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山水画沉郁浑厚风格的形成。

山水画的风格因人因地而成,或名利洒脱,或浑厚沉穆。就绘画本身而言,个性要素是风格形式的至关。现实生活中,龚贤无论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养成,他的个人性格显示出内向内省而“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周亮工语)”之状态,但作为一个具有艺术爱好之禀性又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画家,寄情山水以画为伴可能是这种类型画家的普遍生存方式。龚贤是具有这种特征的严肃型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来自他内心的深沉情感,现实社会的恶劣,自然环境的美好,在他内心形成交感,使之生出一种情愫和超凡的悟性,自然山川之影像成为他内心倾述的对象。生活的艰辛,人世的凄怆,由内心的感悟而凝聚于笔端。这种深沉的内心体验始终贯注于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外象严肃的内向性绘画风貌。他一生创作的众多作品多为一种宁静质朴和沉郁肃穆的美感基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为他的山水画的技法运用设立了方向。

古代山水画特别是文人画形成的山水画,多为士大夫、僧侣、隐士等阶层茶余饭后的遣兴之作或笔墨娱乐。龚贤的山水画却别开途径,具有强烈的个性把握之上的情绪化倾向,这种情绪是严肃而深沉的,同时他的画也具备了与之相适应的饱满的技法构成。受董其昌“南宗”观念的影响,龚贤对“南宗”一脉的画家如董源、巨然、米芾、王蒙、沈周等前贤都有广泛地临习和借鉴,这为他后来独到的技法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学古人又不为古人所欺的艺术品格造就了他的艺术才华,终于使他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龚贤对山水画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提出过山水画的四个要素,这对我们分析他的山水画特征,是一条最直接的线索。“四要素”的观点是:“一曰笔、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气韵”。这也是龚贤山水画创作的主旨。

首先从“笔”的方面来看,龚贤的山水画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用笔清晰精炼,通幅轮廓节奏分明而少用皴擦点染,这类作品被后人称为“白龚”。“白龚”多为早年之作,用笔形式上往往是以少胜多。他早年的观点是:“少少许胜多多许,画家之进境也”。用较简练的线条和皴法来传达画之境界,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特点。另一类山水画是用笔连同用墨繁复递增,层层积染,画面浑厚深邃,苍润迷蒙这类作品后人称为“黑龚”。这是他四十岁以后,用笔趋于老练成熟后形成的较为显著的面貌特征,也使龚贤山水画烙上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记。

从第二要素“墨”的方面来看,可以说龚贤山水画的用墨是最具特色的一大领域。这是他花了一辈子的心血,含辛茹苦获得的最大成就。龚贤用墨的方法是地地道道“积累”的方法,他曾说过:“大约一遍为点,二遍为皴,三遍为染,四、五、六遍仍之。如此可谓深矣浓矣湿矣”。可见这一用墨法关键在一个“积”字,由简积到繁,由浅积到深,只至合意为止。这不是凭空而来的技法,这是龚贤的心境在自然对象中得到映照,通过目击心传和反复实践得出的感受和经验。

第三要求为“丘壑”。龚贤山水画中的丘壑主要是指位置布局。要点是“安”与“奇”。“安”者是指丘壑要稳,“奇”者是指由天资高功夫深而形成的超乎“安”之上的位置格局,这两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合乎自然实情的“安”与合乎心理需求的“奇”,必是相辅相成,互为律动的,缺少哪一方面的因素都要难以构成佳作。龚贤在“安”与“奇”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他深知丘壑太真,笔墨异常,是无以表心意或引卧游之兴的。有文字记录了他的这种体会,他说“偶写一树林,甚平平无奇,奈何?此时便当搁笔竭力端摩一番,心思一出人头地,丘壑然后续成,不然便费此纸亦可”。可见龚贤山水画创作的匠心就在于此,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他独具个性特征的审美思维和创作态度,对山水画表现方面求精求变的力度和高度由此可见一斑,其创作的严肃性令人起敬。

第四要素为“气韵”。龚贤曾说过“笔法宜老,墨气宜润,丘壑宜稳,三者得而气韵在其中矣。”龚贤对“气韵”虽然在文字中没有具体说明,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一种浑厚肃穆的“气韵”。这种气韵既融贯于笔、墨、丘壑之中,又超乎三者之上,非刻意寻求而可行。“气韵”需要画家各方面的修养来促成,更重要的是画家的个性与自然交合之后而产生的个人情绪化的意蕴,使龚贤山水画中的“气韵”别开生面,令人心驰神往。龚贤久居金陵,江南烟雨迷蒙,变幻多姿的景色深深地感染着他,这也是促使他情感生成乃至风格形成的一大因素。他笔底的山水画长期受自然环境和沉郁心境的影响,大都透露出一种浑厚湿黑和苍润迷蒙的肃穆景象。然而在这种肃穆的外象中却迸发出强烈而生动的韵律,一幅幅具有内在活力的佳作,既动人魂魄,又出人意料之外,无不耐人寻味并融发联想。这说明龚贤山水画是出自个人真情并渗入对自然的深刻体验而形成的具有生动“气韵”的独创之作。在他的作品中,天、地、人三者在审美学的意义上获得了某种默契,其画中生动“气韵”的产生的确是有意为之而无意生成的天作之合。

以上结合龚贤其人并沿着他创作主旨的途径对他绘画艺术的评析,就他的艺术之博大深邃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但至少后来的绘画创作者对龚贤艺术风格之形成由来的更多思考,从而能充分了解中国画创作之规律和相应的技法应用。所以,对龚贤艺术的肯定和研究是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提高艺术修养的有益之举。传统绘画的精髓能否成为后来艺术的催发因素,对龚贤这样一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极有贡献的画家能否充分认识,看来敬仰之余,还应该让后来的艺术实践者从中领略更多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尽管它有时和艺术风格无关,但还须请艺术实践者深思。


(责任编辑:王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汤知辛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中国画创作中的“质”与“量”之关系
热点内容